天府之国,如何撑起“大国粮仓”?
天府之国
如何撑起“大国粮仓”?
江 娅
四川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,素有“天府粮仓”的美誉。近年来,随着全球粮食市场的波动加剧以及国内粮食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,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。建设更高水平的“天府粮仓”,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部署,也是推动四川农业现代化转型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。
天府粮仓好“丰”景

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
四川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突出位置,坚持稳面积、提单产同时发力,实现播面、单产、总产“三增”。
2024年,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9608.8万亩,比上年增加2.8万亩;亩均产量提升至378.2公斤,较上年增加4.1公斤;粮食总产量达3633.8万吨,连续5年稳定在3500万吨以上。
耕地保护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
四川以“长牙齿”的硬措施落实耕地保护制度,牢牢建好天府良田,2024年全省耕地面积净增加60万亩以上,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425万亩,截至年底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超5000万亩。
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显著提升
科技赋能成为四川建设“天府粮仓”的重要驱动力,2023年四川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.9%,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.0%。
在良种培育方面,四川深入实施川种业振兴行动,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中心库,培育出“宜香优2115”“川单99”等一批突破性品种,“甲着小麦”等9项资源入选全国十大优异种质,当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%以上。
经营主体培育与产业融合加速发展
通过龙头企业梯度培育引领,新型经营主体规模持续壮大,形成多层次协同发展格局。截至2024年,四川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114家,居全国第四、西部第一。
农副食品加工业规模不断壮大,截至2024年12月全省累计建成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5.8万座,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69%。
“川字号”农产品品牌体系不断壮大,截至2024年上半年,已累计培育“天府龙芽”“天府菜油”等259个区域公用品牌,认定“三品一标”农产品达6306个。
高质量发展短板凸显

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明显
受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,四川耕地地力较差、质量不高,且呈零星破碎分布,近60%的耕地连片面积小于5亩,高标准农田建设难度大。
水利灌溉配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,农田水利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依然存在,实际耕地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较低。
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总体偏低,2024年四川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73.0%,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以上,比山东低18.3个百分点。农业装备有效供给不足,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环节缺少适宜机具,不同作物、不同区域、不同环节之间机械化水平差距较大、发展很不平衡,农机农艺融合不密切,且农机化作业通行道路建设滞后。
科技支撑作用还需增强
近年来四川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实力有了较大提升,但与全省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。2023年四川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3.9%,与农业大省山东、河南相比,仍有差距。
四川虽然是种业大省和种质资源大省,但育种创新技术水平还不高,分子育种技术、基因编辑等新兴育种技术还处于跟跑阶段,蔬菜、水果、畜禽等特色产业种质资源开发不够、突破性成果少,良种繁育体系尚不完善,高水平育种机构较少。
农业信息化发展滞后,数字农业基础较为薄弱,5G、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、经营、管理、服务等融合不够。
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
四川粮食、油料、生猪等各类农产品资源丰富,但农产品加工业与山东、河南相比存在较大差距,粮食、油料、生猪、蔬菜等重要农产品初加工多、精深加工少、高附加值产品少。
农业产业链短、附加值低,产业链间协同不足,缺乏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深化,与工业、服务业、城镇的融合程度不高。
此外,四川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较为滞后,农业品牌多而不精、大而不强问题依然存在,金字招牌亮度不够,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不多。
种粮比较收益偏低
相较于蔬菜、水果等经济作物,种粮虽然有补贴但是力度较小,粮食生产效益仍然不高。
相关调查显示,在现有的补贴政策下,近三年四川水稻、小麦、玉米、油菜四大主要粮油作物每亩纯收益明显收窄,低于蔬菜、水果等经济作物收益。
加之农资、土地和劳动力等种粮成本不断攀升,粮食生产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,投入成本与产出收益不成正比,务农收入与进城务工收入、种粮与种植经济作物相比均存在明显差距,农户种粮的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。
四个“坚持”撑起大国粮仓

坚持藏粮于地,夯实粮食稳产增产基础
全方位加强耕地保护
完善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考评体系,全面推行“田长制”,严守耕地保护红线,严格落实分区分类用途管制制度,坚决遏制各类耕地“非农化”“非粮化”行为。
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,加快推进化肥、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,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。开展耕地修复工程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,有计划实施耕地轮作、休耕,全面开展农户承包耕地撂荒地整治。
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
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、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并举、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协调,建设旱涝保收、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。
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,针对平原、丘陵、山区以及高原探索实行差异化投入补助政策。
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
推进骨干水利工程,持续开展已建成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,提升骨干渠系输配水能力,扎实开展垦造水田。围绕大中型水利工程,配套完善渠系工程,着力解决有水源、没渠系、到不了田的问题。
实施“五小水利工程”,重点推进小水池、小塘堰、小水窖等建设,突出加强丘陵、山区的山坪塘、蓄水池、提灌站等建设。全面推广管道灌溉、微灌、喷灌以及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。
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行业监督管理,设立专项资金,建立工作机制,加快完善农田水利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坚持藏粮于技,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
加强种业振兴与核心技术攻关
继续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,充分发挥四川生物育种优势,强化种源收集保护和研发利用,实施优质专用品种培育引进工程,围绕粮油作物等持续实施育种攻关计划和生物育种、川猪重大科技专项。
开展种源关键技术、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,选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。加快领军型种业企业培育,推动种业企业上市,组建育繁推创新联合体,着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,提高育种机构育种水平。
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
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,支持农业生产机械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融合关键技术研发,力争在核心技术上突破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瓶颈。
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农机装备研发与应用,组建产学研推用一体化创新联合体,研制丘陵山区智能化农机装备,补齐丘陵山区粮食生产机械化、信息化技术和装备短板。
大力发展智慧农业
推进天府粮仓数字中心建设,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开放共享。加快人工智能和5G等现代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,深入开展数字农业应用场景落地试点示范,加快农业生产、加工、物流、销售等关键环节数字化改造,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农业与数字化融合。
加大农业智能装备应用,加快引进智能播种机、智能收割机开展机械化作业,利用农业无人机开展农田管理,建立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、智能农业物联网系统,促进农业生产向“精准农业”转型。
坚持藏粮于民,持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
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
大力扶持和培育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种粮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、龙头企业等新型种粮主体,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以先进技术、管理模式带动小农户、推动粮食生产经营的专业化、规模化和组织化。
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
加快培育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,打造一批服务能力强、带动农户多、服务质量好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,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能力。
创新服务组织形式,推广农业生产“大托管”等模式,聚焦耕种防收烘储等关键环节,以服务小农户为重点,大力发展代耕代种、代管代收、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。
坚持建圈强链,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
做强“川字号”特色优势产业
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,开展农业特色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工程,推动川粮油、川猪、川菜、川酒、川茶等10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精深加工、综合利用加工,做大粮油、优质白酒、茶叶等千亿产业,重点培育食品饮料万亿产业。
支持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,出台优惠政策招引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。引导大型龙头企业发展预制菜、中央厨房、食品饮料、医药化工等农产品精深加工,推动 “川字号” 特色产业实现规模扩张、品质提升与价值链跃升。
开展“川字号”农业品牌提升工程
实施品牌建设优化工程,着力培育打造“天府粮仓”“天府菜油”等“川字号”省级公用品牌,大力培育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,构建“川字号”优质农产品品牌体系。
加强线上线下产销对接,推动农产品企业积极拓展互联网营销平台,组织企业参加“农博会”“西博会”等各类大型展会,不断提升“天府粮仓”品牌的曝光度和影响力。
来源:四川省情




